孩子真正想說的話,你願意聽嗎?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良好的情緒能力,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禮物。我們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情緒,特別是負向情緒時,最需要做的是先穩定自己的脾氣,再與孩子一起經歷覺察情緒事件、表達想法、嘗試理解與調節情緒的歷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然而,你和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對話經驗?一開始好好說,最後卻說成「一定要我用兇的你才要聽是不是!」或者是「要講幾次你才會聽進去?」,常見的還有「我數到……你就要……」也有一種狀況是你仔細聆聽了孩子的各種想法,但每一種想法你又再曉以大義一番,感覺這才是真正的「機會教育」;或是孩子根本連話都還沒講完,你就因為他的口氣、態度、表情、各種情緒行為出現,而做出「切斷溝通」的反應;還有一種是缺乏眼神交集的傾聽,孩子說的話,轉過身就全忘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你回應孩子的各種方式,就是一種身教的示範,是孩子學習溝通的第一手資料。溝通的目的是促進雙向的理解,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外,傾聽別人也一樣重要。在學習溝通的過程中,傾聽需要真心的接納與包容,表達也需要真心的發出訊息。孩子對萬事萬物的反應、想法與表達都是很直接的,可是大人呢?孩子真正想說的話,你願意聽嗎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你知道當你習慣快速回應孩子說的話的時候,有一天,他們就不再想說了嗎?開心的事情不想分享,就更別說是傷心難過的事了。要孩子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,第一步是讓他們能覺察自己,覺察自己的情緒,覺察不同的感覺、感受是源自於哪些互動事件與情境。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感到開心嗎?是家人的陪伴,他們喜歡被愛、被支持與肯定。「愛」讓家人們在一起,互相包容、安慰和鼓勵,可是每個家庭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件,別以為孩子小就不會發現,就沒有感覺,他們的心思比大人想的都要細膩,唯有足夠的安心與信任,才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。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正向的情緒需要被肯定,負向的感覺也需要被抒發。如果孩子有機會可以從小開始練習說出自己的負向感覺,覺察與辨識是甚麼原因造成的,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,孩子的情緒能力就能逐步累積。
 
        你知道在生活中,哪些事件讓孩子感到不開心了嗎?是因為和手足爭吵而被罵嗎?是因為被禁止做某些事嗎?孩子的哭或鬧是表達情緒的外在行為,但行為背後真正的情緒原因更須要大人的傾聽。
 
       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,每種情緒都有原因,都反映著一個人對一些事物或情感的需求。孩子不見得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,話才說了一半,就感受到大人否定或被喝止,那就像築起一道門,擋住了雙向溝通的機會,也擋住了情緒事件可以產生不一樣結果的可能,也許只需要好好聽完孩子說的話就好了,也許跟孩子先約定好就好了,也許回應孩子時只需要小小聲說話就好了。
 
關於情緒,如果大人不知道如何讓孩子開口,不知道如何在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時先穩住自己的脾氣,那不妨就用孩子做得到的方式「飛鴿傳情」吧,透過畫圖,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常受挫的情境與情感需求是很適合的方法,大人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,停頓一下再給予回應,聽見孩子真實的心聲,也告訴孩子你心裡的想法。有時候甚至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互動模式其實是不愉悅的,而另一方面孩子也可以藉此機會聽聽看同樣的事件,大人們又是什麼想法。
       
好好溝通,大人與孩子都有機會重新看見彼此,讓一些膠著的互動模式有轉變的機會。
 
撰文 / 陽光寶貝創意行動研究中心
繪圖 / 106級泥土家語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