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如何認識你的孩子?他們是順應天性好?還是成為你要的樣子好?
 

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謎,每一個孩子也都充滿驚喜。孩子是最忠於自我的群體,他們比任何一個成人都要懂得如何做自己。然而,你認識你的孩子嗎?你的孩子認識自己嗎?
 
「我是誰?」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。自我概念,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,也是人格養成的基礎。孩子在兩歲之後自我意識更加明確,非常有自己的想法,什麼都想自己完成,不願意被束縛,希望世界都以他們為中心,透過與他人的各種互動、成人的引導與規範,逐漸產生對自我的看法,意識到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,這是很正常的發展過程,也是社會化的學習歷程。
 
認識自己,是一段「人、我」不斷往返的旅程。認識自己的方式可以從很多面向,它可能會有其他人給的意見、價值與回饋,也可能會有自我探索的經驗。
 
不過,他們究竟是如何認識自己?為什麼有的孩子自我感覺良好,有的孩子自信不足?有的孩子承受不了一點指正,有的孩子不為所動?孩子們對自己的看法來自誰的說法?孩子就真的是他所知道的那個樣子嗎?那些就是唯一的樣子了嗎?
 
孩子因為經驗與判斷力還不夠豐厚,有很多的自我概念與價值觀都來自於成人。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中,其實也是大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,一個可以覺察自己的教養方式、信念、習慣與說話方式的機會。
 
為人父母,你是否也掙扎過究竟是順應天性好?還是讓孩子成為你要的樣子好?而你要的樣子,是否就真的對孩子好?
 
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直接灌輸,或是給孩子一個絕對的答案,甚至是標籤,大人可以做的是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與眾不同,而不是用一個框把孩子圈在裡面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諸如「有聽話就是好孩子」、「你今天很乖」、「你怎麼這麼愛生氣」……這類的話。在孩子的成長階段,接觸過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,特別是主要照顧者、常有互動的親友、幼兒教師給予的回饋與回應都是型塑自我概念的重要推手,許多信念、價值觀與生活習慣,也會在此時養成,哪怕只是一個眼神、動作,一句話,都有它的力量。
 
我們要看到孩子的特質,給予肯定與欣賞,同時要把自己的看見反映給孩子,讓他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,有機會看見自己的優點,並且接納自己不足的部分。這些能量可以讓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輕易被動搖,當他面對挑戰與挫折時,會用開拓的思維看照自己,堅定自己的中心思想,而不是質疑自己,或是局限在別人給予的印象。
 
教養、教育的目標之一都希望每個孩子能長成他自己的樣子,孩子可以有自我,但不能目中無人。成人可以提供孩子很多機會去思考自己是誰,讓他們用很多元的方式去建構自我概念,但成人也有責任讓孩子知道,在生活裡有哪些事情會影響到別人,引導孩子學習尊重別人,而不是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。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如果能夠肯定與欣賞自己,他就能用真與善的眼光,看見他人的美好,也能進一步意識到,別人跟自己不同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需求,要能同理、調適或妥協,學習如何與跟我不一樣的人溝通,取得彼此的平衡點,共存與共好。

 
 
撰文 / 陽光寶貝創意行動研究中心
繪圖 / 106級泥土家宥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