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歡大自然嗎?你擁有一個和大自然玩得很開心的童年嗎?陪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,這件事對ㄧ些家庭來說可能是日常,可能是嚮往,甚至也可能是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活動。爸爸媽媽認為大自然有多遠,為親近自然所設定的難易度有多少,就決定了孩子能從大自然這個教室收穫多少。
瓦拉米環境探索工作室黃麗錦(紫楝)老師在本園親職講座中表示,孩子與大自然會產生隔離,主要來自大人侷限的觀念與各種還未經過查證的想像與擔憂,例如覺得大自然的環境很髒、認為不認識的動、植物都充滿危險、或是誤以為要擁有很多大自然的知識才能親近大自然。為什麼我們要與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?因為……
一、人跟所有動、植物一樣,生於自然,是自然界的一環,每個孩子都具有親近自然的本能,亦有與自然環境接觸的需求。
二、現在的生活型態讓多數孩子與自然隔絕,待在室內的時間太多,而整體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。
三、親近大自然不只對成人來說有舒壓放鬆、強身的作用,對孩子更是回歸天性、開啟自然能力的唯一依歸。
孩子是天生的自然觀察家,這樣的能力需要成人的引導與守護。大自然是生命教育的教室,是體驗生命課題、自然界的變化、更替與循環的最佳素材。紫楝老師鼓勵成人要重拾赤子之心,陪孩子在大自然裡玩耍、共享自然,遠離大自然缺失症。
那該怎麼做?對孩子來說,最有趣又簡單的方式便是實際體驗,開啟身體五感在大自然中活動與學習。大自然這堂課不是強調能說出多少動、植物名稱或是教授自然知識的學問,
而是孩子實際觀察後引起好奇,帶動一連串提問、分享、想像、思考、比較、辨別、瞭解、尊重…….用自身覺知建構自然知識的歷程。
紫楝老師在講座中也提到陪伴、傾聽、鼓勵、引導是成人在大自然裡可以扮演的角色,鼓勵孩子的好奇心、正面回應他們的發言,當他們提出問題時不用急著給答案,也不用擔心自己不懂;讓孩子擁有在視線範圍內自由探索的機會,從孩子感興趣的自然事物開始,透過任務式的有趣活動讓孩子參與。
任務式的有趣活動是孩子在學校經常有的體驗,藉由適當的引導,讓孩子五感並用,從中獲得自己發現的樂趣與成就感。例如找找看落葉是從哪顆樹掉下來的?哪種葉子可以變成面具?找一棵樹當自己的朋友、樹枝與種子可以鋪排出什麼圖案?找一找春天躲在哪裡,是躲在花裡枝枒間,泥土香氣裡,還是嫩綠的小芽裡?不知道樹的種類名稱,那能不能從外觀來幫它們取名字?於是出現「爬爬樹、高架樹、兩牆樹、流血樹、小鳥種子樹、冰淇淋樹、煙火樹……」這些名字,不只充滿童趣,更是孩子敏銳細察的成果。陪伴孩子接觸動物的方式也是一樣,帶著好奇心,打開自然探索的眼睛仔細觀察,引發他們對生物世界的好奇與興趣、產生情感連結。天氣不論晴雨,孩子都能發現動物朋友,也可以讓孩子改變目光所及的高度找動物。
就像某個雨天,學校裡的一群孩子穿著雨衣、撐著雨傘,看著蝸牛慢慢爬,一連串的發現讓孩子有好多問題想問,像是蝸牛吃什麼?牠會怎麼吃東西?牠的眼睛在哪裡?有沒有人照顧牠?牠們留下殼去了哪?駐足在池塘邊的孩子,想像自己正是那舒服做著日光浴的烏龜,聽著鴨鵝合唱團的演唱;不一會兒,又變成夜鷺行為觀察家,由衷地說出:「祝你找到魚喔」;目光再追隨著撿拾樹枝的白鷺鷥飛去,映入眼簾的是大樹鳥公寓。還有讓孩子陷入兩難的思考議題:公園裡的鴿子、松鼠到底可不可以餵食?蜘蛛可以把捕獵到的蝴蝶吃掉嗎,蝴蝶很可憐,可是沒東西吃的蜘蛛又該怎麼辦?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去描述與比較不同的生物,去發覺每一種生物樣態,感受生命從小到大的成長點滴,感受每個生命的美麗與獨特,他們也喜歡化身成某一個動物,想像其中的感受。每一次與動物的互動過程,都在拉近孩子與動物的距離,也會發現原來有好多奇妙的小生命,與我們生活在一起。
「尊重生命、愛護自然環境」,不是口號,也無法在抽離的情境中發生,唯有與孩子一起體會大自然帶來的經驗與感受,一起面對不同的生命,才能培養孩子對萬事萬物的關懷。與孩子共享自然,不須遠求,仔細感受會發現它就在你我生活的周遭,可能是牆角一株不知名的野草、每天路過的一棵大樹、盆栽裡不知何時出現的蝸牛、突然飛進屋裡的蝴蝶,巷弄轉角處盛開的花叢.....都值得你與孩子一起停下腳步,用各式感官去接收大自然提供的豐富訊息,哪怕只是一點點啟動,都是與大自然的連結。
孩子的高度有我們看不見的視野,總是讓人充滿驚喜!
#陽光寶貝幼兒園統整性課程
#本文所舉實例與活動建議皆為已發生過的課程紀實
#陽光寶貝幼兒園親職講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