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愛,孩子知道嗎?
 
愛自己、愛家人、愛環境萬物,是終其一生都在經驗與學習的課題。
接受被愛,是一種幸福的感覺,是本能的渴望;付出愛與關懷,則是需要學習的能力。
 
家庭,是孩子被愛與學習愛的起點
 
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安全感與歸屬感,爸爸媽媽給的愛,正是建構安全感與歸屬感的基礎;孩子也會透過照顧者的態度與回饋來建構對自我的認知,如果他在充滿愛與良善的環境中成長,得到很多的支持、鼓勵、肯定、尊重,欣賞與接納,自然會在心中澆灌出美麗的花、茁壯的樹。
 
要孩子學習愛別人之前,一定要先學會愛自己,就像大人要愛孩子之前,也要穩固自己的能量,這樣的愛才能給予孩子實在的力量。愛,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,關乎他生、心理,學習與行為發展;愛,更是成長的支柱,是跟著孩子一生的禮物。
 
父母,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。讓孩子心中有愛而後付出行動去關愛他人或環境萬物,這是耳濡目染的歷程,需要成人以身作則、親身示範,而且孩子也要有機會可以練習。
 
對大人來說,愛可能是難以言喻、難以具象化的感覺,更不習慣把愛說出口,或用肢體語言來傳遞愛的訊息。
 
但孩子是直觀的群體,他們會透過與成人互動的感覺或經驗,來詮釋愛、理解愛,他們不吝於表達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情感,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因為爸爸媽媽生氣了而大發脾氣,或是哭鬧不已,其實都是對愛的渴望;孩子需要經驗過多次感受到自己不論喜、怒、哀、樂,各種情緒與行為都被接納,愛的能量才能真正在心落腳。愛,更重要的是關照孩子內在的需求與情感的連結。
 
愛的方式有很多種,陪伴是愛、提供物質是愛、說出我愛你是愛、理性溝通是愛、打罵是愛、百般呵護是愛、情感勒索是愛、無所作為是愛、苦心栽培是愛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只是你的愛,孩子知道嗎?他們感受到的又是什麼?在教養的路上,只有愛,就足夠了嗎?
 
愛需要有機會被看見,可以透過意見交流讓孩子更明確、更具體的經驗與感覺愛的存在,或是創造一個情境,讓孩子可以更具體的把愛與各種不同的事件連結,可以更具體的描述在什麼狀況下,他能感到被愛包圍。
 
如果孩子問爸爸媽媽你愛我嗎?」或問「你為什麼這麼愛我?」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?唯有當你認真、誠懇的回應孩子,孩子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愛。在回應孩子的時候,爸爸媽媽也有機會再次看見自己用什麼方式在愛孩子,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受制於發展條件,只能看見事件的表象,需要爸爸媽媽適時說明,讓付出的愛與孩子接收理解到的,有被澄清與溝通的機會,因為每件事都有原因,用什麼策略或方式把愛表述出來都沒關係,最重要的是背後隱含的愛與深意,一定要讓孩子知道,這也能幫助孩子與家人、家庭之間有更密切的聯結。
 
愛的學習來自於說出口,別認為孩子會聽不懂,孩子對愛的理解超乎想像。他們能透過爸爸媽媽的分享,知道愛有很多種方式,愛一旦說出口,就會像敞開的門,迎來更多的愛
 
 
關於愛這件事,體認被愛、學習去愛,沒什麼方法比成人的愛與示範更有效。
 
撰文 / 陽光寶貝創意行動研究中心
繪圖 / 106級泥土家宥嘉